雏鸭养殖的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18-07-05   新闻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浏览 :1580
雏鸭由于个体小、绒毛少、保温及御寒能力较差,极易感染疾病。做好雏鸭的科学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整个无公害肉鸭养殖效益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公司多年的无公害肉鸭养殖管理经验,对雏鸭养殖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雏鸭是指0~5周龄的小鸭。幼雏体温较成年鸭体温高3℃。雏鸭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能力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趋于完善。雏鸭的生长速度快,尤其是骨骼生长很快,饲养雏鸭时一定要供应营养丰富而且全面的饲料。这个阶段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极易患病,直接影响成鸭的品质和养殖效益。笔者所在公司依据多年无公害肉鸭养殖经验,制定出严格的雏鸭养殖规程,使得无公害肉鸭品质在行业内处于较高水平。

1、做好进鸭前的准备工作

对育雏室全面清理、清洗干净,将室温提高到25℃后再进行全面地喷洒或熏蒸消毒。保证垫料、隔断栏、网子、炉火、饮水器、料桶或开食盘及其他设备运转正常或摆放就位,避免使用运雏箱做为开食工具。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转,在雏鸭入舍的前一天将温度调整到推荐温度(33~36℃),再降低到20~25℃。饮水器在雏鸭进舍前一小时内装好3%~5%的葡萄糖水,并摆放好开食盘。准备好各种药品、疫苗及添加剂等,以备不时之需。

2、及时进行分群饲养

雏鸭转入育雏室后,将弱小雏鸭挑出,及时分成小群饲养。把弱小鸭放在靠近热源即室温较高的区域饲养,以促使“大肚脐”雏鸭完全吸收腹内卵黄,以提高成活率。雏群的大小以35~45只/m2为宜。第一次分群后,雏鸭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会出现大、小、强、弱差别,为了保证鸭群生长的均匀度,要经常性地将小鸭挑出单独饲养。

3、科学“开水”和“开食”

饲养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的原则,并且要做到“先饮水,后开食”。雏鸭的第一次饮水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雏鸭的成活率。因此雏鸭的第一次饮水不可大意,一定要使每一只雏鸭都学会喝水。雏鸭出壳后原则上应在12~24小时内“开水”,运输路途较远的,待雏鸭到达育雏舍休息半小时左右应立即供给添加多维素和1%葡萄糖的水让其饮用,水温与育雏室内的温度相同。及时饮水可明显提高雏鸭的成活率,对于长途运输的鸭更为重要。

开食的早晚直接影响初生雏鸭的食欲、消化和今后的生长发育。开食过早有害消化器官,开食过晚由于雏鸭的生长发育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过晚开食会消耗雏鸭的体力,使之变得虚弱,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成活率。开食必须在饮水后2~3小时进行。开食时将饲料撒在塑料布上任其自由采食。饮水器要放置在食盆的旁边,便于雏鸭随时饮水。要少吃多餐,少喂勤添。饲槽内要稍有余食,但不能太多,以防酸败。

4、提供舒适的养殖环境

(1)控制好合适的温度。温度过低时雏鸭怕冷,容易着凉拉稀,而且还靠近热源扎堆,互相取暖,往往造成压伤或窒息死亡;温度过高时容易引起食欲下降或呼吸系统疾病,雏鸭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温度正常时雏鸭精神饱满,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绒毛光亮,伸腿伸腰,分布均匀,静卧无声,吃食、饮水和排泄正常。育雏舍进入雏鸭后将温度逐步提高到32~34℃(保持一天),第二、三天保持在30℃即可,以后可以每天缓慢降温1~2℃,千万不可骤冷骤热。

(2)控制好合适的湿度。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也会使雏鸭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雏鸭体内水分大量散失,绒毛干枯,食欲下降,容易造成雏鸭脱水。育雏初期注意湿度问题就可以有效提高育雏的成活率,促进卵黄吸收。提高湿度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产生水蒸气,利用水蒸气增加湿度,湿度为65%~70%即可。

(3)进行合理的光照。刚出壳的雏鸭适宜采用较强的连续光照,以便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迅速学会饮水和采食。0~28日龄雏鸭每天连续光照23小时,1小时黑暗,使鸭群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免停电时引起惊群。光照强度至少为10Lx,如果用白炽灯泡,则适宜的照度为5W/m2。

(4)增强通风换气。雏鸭的新陈代谢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及粪便和残料分解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容易危害雏鸭健康,严重时会造成雏鸭氨中毒而大批死亡。因此要随时保持育雏室的空气流通,合理地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排除室内多余水分,保持鸭舍干燥清洁,改善鸭群生活环境,达到促进鸭只健康快速生长的目的。冬天通风最好在晴天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进行。假如进入育雏室后感觉臭味较大,有刺眼感觉时应通风。通风前提高室温1~3℃,防止通风使室温降得过低。

bet365提款

专题教育

三农服务排行榜